top of page

從二十五首詩看杜甫一生         

《 詩聖杜甫》編導蔡錫昌編

(粗體詩句為《詩聖杜甫》一劇所用)

《望嶽》

岱宗夫如何?齊魯青未了。
造化鍾神秀,陰陽割昏曉。
蕩胸生曾雲,決眥入歸鳥。
會當凌絕頂,一覽衆山小。

開元二十四年(736年),二十四歲的杜甫於上一年投考進士落第,開始遊歷天下。在北遊齊、趙(今河南、河北、山東等地)的時候,杜甫寫下了三首《望嶽》詩,分別吟詠了東嶽泰山、南嶽衡山和西嶽華山,這一首就是望東嶽泰山所作。作爲現存最早的杜甫詩作,全詩字裏行間都洋溢着一種青年人蓬勃向上的朝氣,詞句間氣勢磅礴,情調高昂,風格明快,具有詩人早期詩歌開朗豪放的特色。

《贈李白》

秋來相顧尚飄蓬,未就丹砂愧葛洪。
痛飲狂歌空度日,飛揚跋扈爲誰雄。

此詩作於公元745年秋,此時李白遭奸佞排斥、被賜金放還,漫遊齊魯,與杜甫幸會于山東,由於有相同的坎坷遭遇,因而情志相投。此詩表面看來,似乎杜甫在規勸李白:要像道家葛洪那樣潛心於煉丹求仙,不要痛飲狂歌、虛度時日,何必飛揚跋扈、人前稱雄。實際上,詩人將自己的憤懣之情,訴之筆端。他的感慨既是爲李白而發,也有自責之意。此詩突現了一個狂字,顯示出一個傲字。傲骨嶙峋,狂蕩不羈,這就是杜甫對於李白的寫照。這首七絕,沉鬱有致,抑揚頓挫,跌宕起伏。末句用反詰口吻,把全詩推向了最高潮。次年,杜甫至長安,開始了十年求官的歷程。

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

(節錄五句)

紈絝不餓死,儒冠多誤身
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讀書破萬卷,下筆如有神。
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致君堯舜上,再使風俗淳
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騎驢十三載,旅食京華春。
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朝扣富兒門,暮隨肥馬塵。

此詩作於唐玄宗天寶七載(748年),時杜甫37歲,居長安。韋左丞指韋濟,時任尚書省左丞。他很賞識杜甫的詩,並曾表示過關懷。公元747年(天寶六載),唐玄宗下詔天下有一技之長的人入京赴試,李林甫命尚書省試,對所有應試之人統統不予錄取,並上賀朝廷演出一場野無遺賢的鬧劇。杜甫這時應試落第,困守長安,心情落寞,想離京出遊,於是就寫了這首詩向韋濟告別。詩中陳述了自己的才能和抱負,傾吐了仕途失意、生活潦倒的苦況,於現實之黑暗亦有所抨擊。
 

求人援引的詩篇中,常人寫來,不是曲意討好對方,就是有意貶低自己,容易露出阿諛奉承、俯首乞憐的寒酸相。杜甫在這首詩中卻能做到不卑不亢,直抒胸臆。 詩人主要運用了對比和頓挫曲折的表現手法,將胸中鬱結的情思,抒寫得如泣如訴,真切動人。這首詩應該說是體現杜詩「沉鬱頓挫」風格的最早的一篇。

《兵車行》

(節錄三句)

車轔轔,馬蕭蕭,行人弓箭各在腰。
爺孃妻子走相送,塵埃不見咸陽橋。
牽衣頓足攔道哭,哭聲直上幹雲霄。

 

唐玄宗在天寶年間對邊疆少數民族頻繁發動進攻。八載(749年),哥舒翰奉命進攻吐蕃石堡城(在今青海省境內),久攻不下,後雖僥倖取勝,但所部六萬三千人損失大半;到這年冬天,所派駐龍駒島(在青海湖中)的二千戍卒也全軍覆沒。十載(751)四月,劍南節度使鮮于仲通又奉命進攻南詔(主要轄境在今雲南省),結果大敗,士卒死者六萬人,仲通僅以身免。由於這兩次戰爭中喪師鉅萬,朝廷乃大舉徵兵。這件事,在《資治通鑑·唐紀三十二》裏有生動的記載。

 

《兵車行》以時事入詩,所謂 「即事名篇」,是樂府詩的創體,奠現實主義詩歌的宏基。

《同諸公登慈恩寺塔》

 

高標跨蒼天,烈風無時休。自非曠士懷,登茲翻百憂。
方知象教力,足可追冥搜。仰穿龍蛇窟,始出枝撐幽。
七星在北戶,河漢聲西流。羲和鞭白日,少昊行清秋。
秦山忽破碎,涇渭不可求。俯視但一氣,焉能辨皇州
回首叫虞舜,蒼梧雲正愁。惜哉瑤池飲,日晏崑崙丘。
黃鵠去不息,哀鳴何所投。君看隨陽雁,各有稻粱謀。

這首詩是杜甫在天寶十一年(752年)秋天登慈恩寺塔寫的。慈恩寺是唐太宗貞觀二十一年(647年)太子李治爲紀念他的母親文德皇后所建。寺在當時長安東南區晉昌坊。唐高宗永徽三年(652年),三藏法師玄奘在寺中建塔,即慈恩寺塔,又名大雁塔。《詩聖杜甫》劇中套用本詩兩句,即 「秦山忽破碎,涇渭不可求。俯視但一氣,焉能辨皇州。」語譯為:俯看終南諸山忽若破碎成塊,涇渭之水清濁也難以分辨。從上往下一眼望去,只是一片空濛,哪還能辨出那裏是都城長安呢?充份表達了詩人憂時愛國之心。

《麗人行》

三月三日天氣新,長安水邊多麗人。
態濃意遠淑且真,肌理細膩骨肉勻。

繡羅衣裳照暮春,蹙金孔雀銀麒麟。
頭上何所有?翠微盍葉垂鬢脣。
背後何所見?珠壓腰衱穩稱身。
就中雲幕椒房親,賜名大國虢與秦。
紫駝之峯出翠釜,水精之盤行素鱗。
犀箸厭飫久未下,鸞刀縷切空紛綸。
黃門飛鞚不動塵,御廚絡繹送八珍。
簫鼓哀吟感鬼神,賓從雜遝實要津。
後來鞍馬何逡巡,當軒下馬入錦茵。
楊花雪落覆白蘋,青鳥飛去銜紅巾。
炙手可熱勢絕倫,慎莫近前丞相嗔!

 

此詩當是天寶十二年(753年)春所作,諷刺楊國忠兄妹驕奢淫逸。首二句提綱,「態濃」一段寫麗人的姿態服飾之美,「就中」二句點出主角,「紫駝」一段寫宴樂之奢侈,「後來」一段寫楊國忠的氣焰和無恥。整首詩不空發議論,只是盡情揭露事實,語極鋪張,但含蓄得體,無一正面刺譏語,而諷意自見,是一首絕妙的諷刺詩。全詩通過描寫楊氏兄妹曲江春遊的情景,揭露了統治者荒淫腐朽作威作福的醜態,從一個角度反映了安史之亂前夕的社會現實。

《官定後戲贈》

不作河西尉,凄涼為折腰。

老夫怕趨走,率府且消遙。

耽酒須微祿,狂歌托聖朝。

故山歸興盡,回首向風飆。

 

杜甫在長安,投考、獻賦、拜謁足足十年。雖然才華受唐玄宗賞識,卻只能在待制院苦候。到了得到河西尉的委任,卻因為這只是一個追收稅項、打遏人民的職位,不齒而推卻。終於到了天寶十四 (755年),朝廷委派右衛率府冑曹參軍,一個看守兵甲器仗、管理門禁鎖鑰的官兒,與他平素「致君堯舜」的抱負,未免相差太遠,但因實在太窮,他無法不接受。這是杜甫自嘲的一首詩。

《奉同郭給事湯東靈湫作》(驪山溫湯之東有龍湫)

(節錄三句)

坡陀金蝦蟆,出見蓋有由。
至尊顧之笑,王母不肯收。
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
復歸虛無底,化作長黃虯。

驪山溫泉是唐玄宗與楊貴妃冬天避寒之處。 「龍湫」即瀑布。 「金蝦蟆」乃指安祿山。此詩寫於天寶十四 (公元755年)十月,杜甫獲派右衛率府冑曹參軍,上任前先回奉先省親,路過驪山時寫。十一月安祿山即起兵作反。杜甫當然未必知道安祿山會反,但從詩中可見,他感覺到安祿山也不是什麼 「好消息」了!

《自京赴奉先詠懷五百字》

(節錄六句)

 

窮年憂黎元,嘆息腸內熱。

生逢堯舜君,不忍便永訣。

**********************

朱門酒肉臭,路有凍死骨。

**********************

入門聞號啕,幼子飢已卒。
吾寧舍一哀,里巷亦嗚咽。
所愧爲人父,無食致夭折。

 

《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》是杜甫的代表作之一。這首詩是杜甫被授右衛率府胄曹参軍不久,由長安往奉先縣(今陕西蒲城)探望妻兒時所作。詩人憂國憂民、忠君、念家、懷才不遇等思想情感,錯综複雜地交織在一起,構成了這一博大浩瀚、沉鬱顿挫的宏篇巨製。此詩深刻地反映了當時尖銳的社會矛盾,「朱門酒肉臭,路有凍死骨」這一千古名句,形象地揭示出贫富懸殊的社會現實。詩歌反映了人民的苦難,揭露了執政集團的荒淫腐败,是杜甫「史詩」中的第一首長篇作品。

《哀江頭》

少陵野老吞聲哭,春日潛行曲江曲。
江頭宮殿鎖千門,細柳新蒲爲誰綠?

憶昔霓旌下南苑,苑中萬物生顏色。
昭陽殿裏第一人,同輦隨君侍君側。
輦前才人帶弓箭,白馬嚼齧黃金勒。
翻身向天仰射雲,一笑正墜雙飛翼。
明眸皓齒今何在?血污遊魂歸不得。
清渭東流劍閣深,去住彼此無消息。
人生有情淚沾臆,江水江花豈終極!
黃昏胡騎塵滿城,欲往城南望城北。

 

唐肅宗至德元年(756年)秋天,杜甫離開鄜州去投奔剛即位的唐肅宗,不巧被安史叛軍抓獲,帶到淪陷了的長安。舊地重來,觸景傷懷,詩人的內心是十分痛苦的。第二年春天,詩人沿長安城東南的曲江行走,感慨萬千,哀慟欲絕,《哀江頭》就是當時心情的真實記錄。「昭陽殿裏第一人」所指的是楊貴妃。

 《春望》

國破山河在,城春草木深。感時花濺淚,恨別鳥驚心。
烽火連三月,家書抵萬金。白頭搔更短,渾欲不勝簪。

 

杜甫陷賊中八個月,大約寫了二十來首詩,論深沉含蓄,當以此詩爲最,句句都有言外之意,很值得品味。春望的 「望」表達了對家人的懷念;對國家前程的絕望憂慮;對自己廉頗老矣的慨嘆。本詩通過描寫安史之亂中長安的荒涼景象,抒發了詩人憂國思家的感情,反映了詩人渴望安寧、嚮往幸福的願望。

《月夜》  

今夜鄜州月,閨中只獨看。

遙憐小兒女,未解憶長安。

香霧雲鬢濕,清輝玉臂寒。

何時倚虛幌,雙照淚痕乾。

杜甫被禁于長安時中秋望月思家之作。此詩借助想象,抒寫妻子對自己的思念,也寫出自己對妻子的情懷。首聯想象妻子在鄜州望月思念自己;颔聯說兒女不理解其母的思親之情,即表達詩人也懸念兒女;頸聯寫妻子獨孤中的美態;尾聯寄托未來團聚共同望月,反襯今日相思之苦。全詩構思新奇,章法緊密,明白如話,情真意切,深婉動人。

 《述懷》

(首四句)

去年潼關破,妻子隔絕久。今夏草木長,脫身得西走。
麻鞋見天子,衣袖露兩肘。朝廷愍生還,親故傷老醜。

詩人逃離長安,衣衫襤褸的到鳳翔拜見唐肅宗。至德元年 (756年)五月十六日獲任為左拾遺。唐制有左右拾遺各二人,雖然只是一個從八品的官兒,但因系諫官,能常在皇帝左右,並向皇帝提出不同意見。因在流離之中,益覺主恩之厚,所以涕淚而受官。詩人說自己既不能分身,那就只有寄書妻子,但寄書又得不到回信,故多想像揣測之詞,恐妻子盡亡,自己將成一個孤獨的人。

  「三吏三别」之《石壕吏

暮投石壕村,有吏夜捉人。
老翁逾墻走,老婦出門看。
吏呼一何怒,婦啼一何苦。
聽婦前致詞:三男鄴城戍,
一男附書至,二男新戰死。
存者且偷生,死者長已矣。
室中更無人,惟有乳下孫。
有孫母未去,出入無完裙。
老嫗力雖衰,請從吏夜歸。
急應河陽役,猶得備晨炊。
夜久語聲絕,如聞泣幽咽。
天明登前途,獨與老翁別。

「三吏三别」是杜甫乾元二年(759年)八月創作六首詩的概稱「三吏」包括 《石壕吏》、《新安吏》和《潼關吏》。 「三別」包括《新婚别》、《无家别》和《垂老别》。時值安史之亂,詩中真實地描寫了縣吏關吏、老婦、老翁、新娘、征夫等人在戰亂、黑暗、民不聊生的社會動蕩時期所受的痛苦和災難,生動地展現出平民凄惨的生活悲劇。杜甫目睹了這些事件,對飽受苦難的人民寄予深深的同情,同時對官吏迫害、奴役平民感到深惡痛绝。但他擁護王朝的平定叛亂,希望人民忍受苦難。其矛盾而複雜的思想情感,體現了他憂國憂民的思想面貌。

《春夜喜雨》 

好雨知時節,當春乃發生。
隨風潛入夜,潤物細無聲。
野徑雲俱黑,江船火獨明。
曉看紅濕處,花重錦官城。

肅宗乾元二年(759)年底,詩人因上疏護房琯而得罪肅宗,受到排斥,終於棄官而去,遠走四川,來到了成都。一開始,詩人一家寄居在成都西郊的草堂寺,靠着「故人供祿米,鄰舍與園蔬」爲生。第二年春天,詩人在距離草堂寺不遠的浣花溪邊修築了一間草堂,自食其力,以耕種爲生。

詩人的傳世詩作中,寫雨的不在少數,而以「喜雨」爲題的有四首,唯獨《春夜喜雨》最爲膾炙人口。平常之景最爲難寫,能寫難狀之景如在目前,且如此真切入微,令人如臨其境,只有大詩人能夠做到。這首五律,前兩聯用流水對,把春雨的神韻一氣寫下,末聯寫一種驟然回首的驚喜,格律嚴謹而渾然一體。

 《客至》  

舍南舍北皆春水,但見羣鷗日日來。
花徑不曾緣客掃,蓬門今始爲君開。
盤飧市遠無兼味,樽酒家貧只舊醅。
肯與鄰翁相對飲,隔籬呼取盡餘杯。

這是上元二年(761年)春天,杜甫五十歲時,在成都草堂所作。這首詩寫於客人來訪時,前兩句描寫居處的景色,清麗疏淡,與山水鷗鳥爲伍,顯出與世相隔的心境;後面寫有客來訪的欣喜以及誠懇待客,呼喚鄰翁對飲的場景,表現出賓主之間無拘無束的情誼,杜甫爲人的誠樸厚道躍然紙上。詩中流露出一種閒適恬淡的情懷,詩語親切,如話家常。

《茅屋為秋風所破歌》

八月秋高風怒號,卷我屋上三重茅。
茅飛渡江灑江郊,高者掛罥長林梢,
下者飄轉沉塘坳。
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,忍能對面為盜賊,
公然抱茅入竹去,唇焦口燥呼不得!
歸來倚杖自嘆息。
俄頃風定雲墨色,秋天漠漠向昏黑。
布衾多年冷似鐵,嬌兒惡臥踏裡裂。
床頭屋漏無干處,雨腳如麻未斷絕。
自經喪亂少睡眠,長夜沾濕何由徹?
安得廣廈千萬間,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,
風雨不動安如山!
嗚呼!
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,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。

 

本詩是杜甫現實主義名篇,全詩依據切身的生活,如實寫來,感情真切,語意深沉,有感人至深的力量。 本詩前半部寫自己如何在暴風雨中受害,後半部更直抒胸臆,表示熱愛人民的博大胸襟,想到的不是如何設法改善自己的住宿條件,而是天下的窮人,是何等博大的胸襟!

本詩語言通俗平易,造句靈活多變,不受任何束縛,但細讀又發現字字閃光,如玉似金,顯露詩人在語言上千錘百鍊的功夫。

《奉送嚴公入朝十韻》 

鼎湖瞻望遠,象闕憲章新。四海猶多難,中原憶舊臣。
與時安反側,自昔有經綸。感激張天步,從容靜塞塵。
南圖回羽翮,北極捧星辰。漏鼓還思晝,宮鶯罷囀春。
空留玉帳術,愁殺錦城人。閣道通丹地,江潭隱白蘋.
此生那老蜀,不死會歸秦。公若登臺輔,臨危莫愛身。

詩人在四川有 「厚祿故人」照顧,生活得以安穩無憂。「高官」當中首推嚴武,他是詩人故友嚴挺之的兒子,比詩人低了一輩,但卻官拜東川節度使。如今,嚴武獲召還朝,當京兆尹兼御史大夫,監修玄宗與肅宗的皇陵,詩人頓失依傍。此詩是詩人送给自己的「 忘年交」,說朝廷君王更替、四海多難之際需要嚴武這樣文韜武略、滿腹經綸的人材出任要職。希望嚴武一定要克盡職守,不要臨危惜身。同時詩人也表達了自己滯留四川心中惆悵,希望自己此生不要终老蜀地,争取再回朝廷效力。這首五言排律,顯露了詩人求官求隱之間的矛盾。

《聞官兵收河南河北》  

劍外忽傳收薊北,初聞涕淚滿衣裳。
卻看妻子愁何在,漫卷詩書喜欲狂。
白日放歌須縱酒,青春作伴好還鄉。
即從巴峽穿巫峽,便下襄陽向洛陽。

本詩作於廣德元年(763年)春天,時杜甫52歲。当年正月史朝義自缢,持續七年多的安史之亂宣告結束。杜甫當時正流寓梓州,聽到這消息,不禁驚喜欲狂,手舞足蹈,衝口唱出這首七律。詩的前半部分寫初聞喜讯的驚喜;後半部分寫詩人手舞足蹈做返鄉的準備,突顯了急于返回故鄉的歡快之情。全詩情感奔放,處處渗透着「喜」字,痛快淋漓地抒發了作者無限喜悦興奮的心情。因此被稱為杜甫「生平第一快詩」,思想感情出自胸臆,奔湧直瀉。後六句都是對偶,但却明白自然像說話一般,有水到渠成之妙。

《登樓》  

花近高樓傷客心,萬方多難此登臨。
錦江春色來天地,玉壘浮雲變古今。
北極朝廷終不改,西山寇盜莫相侵。
可憐後主還祠廟,日暮聊爲《梁甫吟》。

唐代宗廣德年間九月,吐蕃軍隊東侵,攻佔長安,代宗東逃陜州。十月下旬,郭子儀收復長安。十二月,唐代宗返回京城。同年十二月,吐蕃人又向四川進攻,占領了松州、維州等地。嚴武復為成都尹兼劍南東西川節度使,二度入蜀抗敵。杜甫春初離開梓州(四川三台),攜眷往閬州(四川閬中),沿嘉陵江至渝州(重慶巿),本欲出峽。由於得到這個消息,大喜,三月回到成都草堂。六月即獲薦為節度使署中參謀,檢校工部員外郎,官從六品,是詩人一生最高官階,人稱杜甫為杜工部。嚴武整頓軍隊,大破吐蕃。《登樓》作於代宗廣德二年春(764年),詩人五十三歲,詩題取自王粲〈登樓賦〉。此詩乃觸事感時之作,呼喚人才,守土安民,並認為唐代政權是穩固的,不容篡改。

《旅夜書懷》

細草微風岸,危檣獨夜舟。
星垂平野闊,月湧大江流。
名豈文章著,官應老病休。
飄飄何所似,天地一沙鷗。

這首詩是代宗永泰元年(765年)杜甫率領全家離開成都時所作。詩中抒發了詩人懷才不遇,半生漂泊的情懷。遼闊的平野、浩蕩的大江、燦爛的星月,正是爲了反襯出詩人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顛連無靠的悽愴心情;樂景寫哀情的手法中,以「湧」字尤奇,而自謙自怪之語,一字一淚,感人至深。

《登高》 

風急天高猿嘯哀,渚清沙白鳥飛回。
無邊落木蕭蕭下,不盡長江滾滾來。
萬里悲秋常作客,百年多病獨登臺。
艱難苦恨繁霜鬢,潦倒新停濁酒杯。

此詩是杜甫大曆二年(767年)秋在夔州時所寫,傾訴了詩人長年漂泊、老病孤愁的複雜感情,慷慨激越、動人心絃。

首聯中天、風,沙、渚,猿嘯、鳥飛,天造地設,自然成對。不僅上下兩句對,而且還有句中自對,如上句「天」對「風」,「高」對「急」;下句「沙」對「渚」,「白」對「清」,讀來富有節奏感。

頷聯集中表現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徵。詩人仰望茫無邊際、蕭蕭而下的木葉,俯視奔流不息、滾滾而來的江水,在寫景的同時,便深沉地抒發了自己的情懷。「無邊」「不盡」,使「蕭蕭」「滾滾」更加形象化,顯示出神入化之筆力。

前兩聯極力描寫秋景,直到頸聯,才點出一個 「秋」字。「獨登臺」,則表明詩人是在高處遠眺,這就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緊密地聯繫在一起了。詩前六句「飛揚震動」,到此處「軟冷」收之,具無限悲涼之意。

詩前半寫景,後半抒情,在寫法上各有錯綜之妙。 八句皆對,句句皆律,一句之中,又字字皆律。有云此詩爲古今七言律詩之冠。

《壯遊》

(節錄四句)

往昔十四五,出遊翰墨場。

***********************
七齡思即壯,開口詠鳳凰。

九齡書大字,有作成一囊。

***********************
放蕩齊趙間,裘馬頗清狂

這本是一首五十六韻的長篇五言古詩,僅略短於 《北征》,詩人自傳其生平,也反映了自天寶中葉至大曆前後約二十年的重要歷史事件,是一篇極為珍貴的史詩。此詩作於大曆元年 (766年)。

 奉赠盧五丈參謀

(節錄一句)

天子多恩澤,蒼生轉寂寥。

由於代宗在朝中縱容宦官為非作歹,在外又聽任藩鎮驕横跋扈,對他們賞賜無度,恩寵備至,结果必然是加劇國家的動亂,加重百姓的負擔。「天子多恩澤,蒼生轉寂寥」這两句詩,對代宗的昏聵,作了極其辛辣的諷刺。此詩大概作於大曆四年 (769年)。

《江南逢李龜年》

岐王宅裏尋常見,崔九堂前幾度聞。
正是江南好風景,落花時節又逢君。

此詩作於大曆五年(770年)杜甫在長沙的時候,是詩人人生最後的一年。安史之亂後,杜甫漂泊到江南一帶,和流落的宮廷歌唱家李龜年重逢,回憶起在岐王和崔九的府第頻繁相見和聽歌的情景。 詩的開首二句是追憶昔日與李龜年的接觸,寄寓詩人對開元初年鼎盛的眷懷;後兩句是對國事凋零,藝人顛沛流離的感慨。僅僅四句卻概括了整個開元時期(713年—741年)的時代滄桑,人生鉅變。語極平淡,內涵卻無限豐滿。

 

 

註:杜甫一生詩作甚豐,留傳後世者一千四百多首。尚有長詩名篇如《北征》、《秋興八首》、《秋日夔府詠懷一百韵》等,因篇幅關係而未及介紹。

bottom of page